屏幕上的数据流依旧冰冷而有序,如同王浩本人精心构筑的数字堡垒外墙,光洁、坚硬,找不到一丝裂缝。林劫向后靠在椅背上,长时间的凝视让他的眼球干涩发胀,太阳穴传来隐隐的抽痛。他闭上眼,用手指用力按压着鼻梁。
强攻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他的思维。面对张澈那种存在明显疏漏的目标,他可以用技术力强行碾压,撕开伪装,直抵核心。但王浩不同。他就像一只把硬壳藏在体内、将柔软部分保护得极好的牡蛎,所有的操作都符合规范,甚至可以说是模范。他的数字身份与他的物理存在一样,严谨、克制,毫无破绽。
技术层面的碰撞,如同用拳头砸向一面浇筑了钢筋混凝土的墙,除了徒增痛楚和引来警报,毫无意义。林劫意识到,他必须改变策略。既然防火墙坚不可摧,那么,或许可以从“信任”本身入手。再坚固的堡垒,也需要开门与外界交换物资和信息;再谨慎的人,也有其必须维护的社会关系和情感纽带。这些连接点,就是潜在的、基于人性而非技术的薄弱环节。
他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王浩的社会关系网络图谱。那些由线条连接起来的节点,代表着家人、朋友、同事、商业伙伴……每一个节点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套行为模式,一个可能被利用的入口。黑客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破解最复杂的加密算法,而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目标自愿地、甚至是不自知地为你打开那扇门。这被称为“社交工程”。
林劫开始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或者说,一位冷酷的掠食者,仔细审视着这张人际蛛网。他需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杠杆支点。
王浩的妻子,是一位典型的全职太太,社交圈子相对简单,主要围绕着家庭、孩子教育和一些高端的社区活动。她的网络足迹干净,充斥着育儿心得、烘焙教程和慈善义卖的信息,难以切入。
王浩的同事和上司,关系网络复杂且利益交织,但这些人同样身处龙穹体系内,警惕性高,贸然接触风险极大。
最终,林劫的视线锁定在了一个名字上:王哲。王浩的儿子,十四岁,就读于瀛海市有名的私立学校——圣乔治中学。
这个年龄段的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勃发、渴望独立又未能完全脱离家庭管束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数字技术天生亲近,但社会经验浅薄,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更重要的是,王浩对儿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王哲是他未来的希望和情感的软肋。
“就从这里开始。”林劫低声自语,仿佛在黑暗中为自己选定了一条新的路径。他需要全面了解王哲,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喜好、他的烦恼,以及——最重要的——他数字 life中可能存在的、连他父亲王浩都未必完全清楚的安全盲点。
他首先潜入了圣乔治中学的校园网络系统。这套系统的防护等级远不能与龙穹的核心网络相提并论,对于林劫来说,几乎是不设防的。他轻松获取了王哲的学籍信息、课程表、成绩单(相当优异,尤其是数学和物理),以及参加的课外活动列表(机器人社团、校篮球队)。
接着,他将目标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王浩夫妇对儿子的线上活动似乎有一定的管控,王哲在主流实名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内容很少,大多是转发学校新闻或一些看似“正确”的励志格言,好友列表也多是同学和亲戚,显得中规中矩。
但林劫知道,这绝不是真相的全部。没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会满足于如此乏味的数字生活。他转换思路,开始搜寻那些更受年轻人青睐、更注重匿名性和圈层文化的平台。
很快,他有了发现。在一个名为“像素绿洲”的青少年潮流社区里,林劫通过头像识别和交际圈交叉比对,锁定了一个名为“哲别w”的用户。这个账号的头像是一个风格化的机甲战士侧影,个人简介引用了某款热门科幻游戏里的台词,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略带中二的憧憬感。
这才是真正的王哲。
林劫没有立即尝试接触或入侵这个账号。他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浏览着“哲别w”的动态。里面充满了关于游戏攻略的讨论、对最新发售的限量版球鞋的羡慕、对学校某些刻板规章的轻微抱怨(用词谨慎,但不满情绪依稀可辨),以及和一些匿名称呼的朋友(如“闪电j”、“数据k”)的互动。他们讨论着晦涩的代码问题,分享着绕过学校网络限制访问某些海外技术论坛的小技巧。
林劫的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果然如此。王哲继承了父亲在技术上的天赋和兴趣,但他显然比父亲更具探索欲和叛逆精神,尽管这种叛逆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看似无害的娱乐之下。他甚至发现王哲在一个极客论坛里,隐晦地咨询过如何破解家中智能路由器的家长控制功能,以获得更自由的网络访问权限。
“有趣的小家伙……”林劫心想。王哲的数字画像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一个聪明、有主见、渴望突破束缚的少年,生活在父亲期望和自我探索的夹缝中。他对技术的热爱,既可能成为他未来的基石,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指向他父亲堡垒的一把钥匙。
接下来,林劫需要了解王哲的物理世界。他调取了王浩住宅小区周边的公共监控录像,结合王哲在“像素绿洲”上抱怨“又要去上无聊的钢琴课”的动态时间,大致勾勒出了他每周的固定行程:周一、三、五放学后参加篮球训练,周二、四则去上钢琴课,通常由王浩的妻子接送,但偶尔(比如王浩妻子有其他安排时),王哲会自己乘坐公共轨道交通返回。
林劫特别注意到了王哲的一个习惯:在等车或乘坐轨道交通时,他几乎总是戴着耳机,低头专注地看着手机。他的手机型号是一款最新款的高性能智能机,是王浩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一个计划开始在林劫脑中逐渐成形。直接攻击王浩的终端是下策,风险极高。但如果能先控制王哲的设备,尤其是他那部几乎从不离身的手机,或许就能以此为跳板,当王哲回到家中,连接上家庭wi-fi时,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王浩的家庭内部网络。家庭网络,往往是企业高管安全链条中最脆弱、最私人化,因而也可能最疏忽的一环。
这需要精细的操作。不能是粗暴的病毒植入,那样容易被手机自带的安全软件或王浩可能设置的家族网络安全监控发现。它必须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伪装成王哲感兴趣的东西,诱使他主动点击,甚至是在他寻求解决某个“麻烦”时,“恰好”出现的一个完美解决方案。
林劫开始着手准备“饵料”。他分析了王哲最近在“像素绿洲”和极客论坛上的关注点。王哲似乎对一款刚刚开启预售的、需要抢购的虚拟现实游戏舱非常着迷,但在论坛里抱怨家里管得严,估计没戏。同时,他也在为一个机器人社团的编程项目遇到的技术难题而烦恼。
林劫决定双管齐下。他伪造了一个极其逼真的、关于那款vr游戏舱的“内部抢先体验版”下载链接,声称可以绕过官方限制,提前体验部分内容。同时,他又准备了一个伪装成“高级机器人编程算法库”的工具包,里面暗藏了经过高度伪装的漏洞利用程序。
接下来,他需要选择一个投放渠道。直接通过“像素绿洲”的私信发送,显得太突兀,容易引起警惕。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饵”通过一个王哲相对信任的渠道“自然”地出现。
林劫将目光投向了与王哲在“像素绿洲”上互动频繁的“数据k”。他花了些时间分析“数据k”的发言习惯和兴趣点,然后,小心翼翼地冒用了这个身份,在一个王哲经常访问的技术讨论版块里,发布了一个看似求助的帖子:“【跪求】有没有大佬有办法搞定学校网络对stea的封锁?想和‘哲别w’联机打《深空》都快想疯了!”
在帖子下面,他用自己的小号伪装成热心网友回复,先是提供了几种常见的、但可能已被学校封堵的翻墙方法,然后“不经意”地提到:“对了,如果只是临时用一下,可以试试这个匿名的代理工具,我最近发现挺稳定的,顺便还能访问一些……嗯,你懂的,外面的好东西。【附上一个链接】”
这个链接,指向的正是林劫准备好的、包含漏洞的“算法工具包”。他希望王哲在看到好友“数据k”的“求助”和“分享”后,会因为共同的需求和好奇心,主动点击那个链接。
做完这一切,林劫深吸了一口气,将意识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抽离。窗外,瀛海市的霓虹灯依旧不知疲倦地闪烁着,勾勒出这座钢铁森林冰冷而华丽的轮廓。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并非来自身体的劳累,而是源于这种永无止境的窥探、算计与利用。
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将自己也变成阴影的一部分,去撬动另一段看似无辜的人生。他知道,一旦王哲点击了那个链接,不仅他父亲的堡垒将出现裂痕,这个少年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必将被卷入一场他无法想象的漩涡之中。
林劫闭上眼,眼前仿佛闪过林雪阳光般的笑容,那笑容像一道微光,短暂地照亮了他心中冰冷的角落,随即又被更深的黑暗吞噬。他别无选择。
他移动光标,点击了“发布”。饵,已经悄无声息地撒了下去。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待鱼儿在自以为是的探索中,主动游向那张看不见的网。寂静的房间里,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捕猎前最后的宁静。